【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是五十年代奠定】新中国建国初十年大建设总量远远超过建国前100年的总和。不要说建国前三十年炒股的杠杆怎么算,就仅仅是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工业建设规模相对建国前都是压倒性的。
就拿一五计划(1953-1957年)完成后的1958年的工业产量和基础设施计算,
1958年东北三省发电量的83.25%,钢产量的97.6%,水泥产量的91%,公路里程的75%都是在1949-1958年之间完成的,远远超过建国前清朝末年+奉系+伪满近百年的总和。
换句话说,东北地区从1860年清政府开始允许移民开始算,1860-1949年总共89年,如果把1860年这一年也算上则是九十年,这九十年到1949年终止,那么就拿1958年跟1949年比,发电量是六倍,钢产量是四十一倍,公路建设量是四倍,水泥产量是1949年的11倍。
注意这里我选取1958年的数据,为什么不是1959年的数据呢,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大跃进导致1959年的各种数据相对1958年大幅飙升,但毕竟大跃进是竭泽而渔的超常规增长,所以还是用1958年的数据。
这里是和1949年比较,当然有人说了,那是因为东北的工厂在1945年受到苏联军队的大规模破坏,我其实很不理解这种想法,既然他们都说解放前的东北富强发达,怎么就又被日本关东军侵略殖民,又被苏联红军烧杀抢掠,
新中国建国后再也没有中国人被日军,苏军屠杀抢劫强奸了,在这些人脑子里反而成了衰落了,没关系,在这里我们就拿五十年代和建国前的伪满历史最高水平比较吧。
作为标志性的钢产量,解放前伪满最高年产量是1943年的84万吨,但同样由于美军对鞍山的大规模空袭,日本自行破坏和技术人员撤走,以及苏军的破坏和拆运这三个因素打击下,到1949年东北钢产量(其实就是辽宁钢产量)只有11.6万吨,而在1958年则高达489.1万吨,也就是1958年钢产量仅有2.4%是来自建国前的产能,而97.6%是来自建国后九年的建设。
即使和1943年的最高水平比,一五计划后的钢铁产量建设总量也是伪满时期最高水平的6倍,而且这是苏联转让了全套设备和技术,同时培养中国技术专家和工程师,这和伪满时期钢铁厂由日本工程师运营完全不同,伪满时期钢铁厂技术都不在中国人手里。
用于工业,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水泥,1949年东北的水泥产量为辽宁26.4万吨,黑龙江7.1万吨,吉林不产水泥,共计33.5万吨,到1958年东北水泥产量为辽宁303.6万吨,黑龙江68.6万吨,吉林0.5万吨,共计372.7万吨,
建国后新建的产能占比高达91%。
基础设施方面,东北地区仅有铁路在建国前已经比较完善,在1949年达到了1.1万公里(其中大约9000公里由俄国和日本修建,2000公里由中国人自行修建),因此1949-1958年铁路里程变化不大,主要是实现了火车机车的自主制造。
但在其他方面建国初九年进步巨大,公路长度1949年黑龙江省5912公里,辽宁省7901公里,吉林省3567公里,总计17380公里,到1958年公路长度为黑龙江省32600公里,吉林11129公里,辽宁省25891公里,总计69620公里,换言之到1958年东北三省的公路里程只有25%来自建国以前,建国初九年建设了75%,
九年的公路建设里程是建国前总和的三倍!
基础的电力工业,1958年东三省发电量120.74亿度,解放前伪满最高发电量为44.81亿度,发生在1944年,但是遭受美军空袭,日本自行破坏和苏军对发电站设备的大规模拆运,因此到东北三省发电量1949年只剩下17.32亿度。也就是说,到1958年东三省发电量中仅有16.75%来自建国前,而83.25%是1949-1958年的建国前九年建设的。
最后再说两个关键点:
其一是我仅仅是拿1958年作为时间节点和建国前比,如果我拿建国15年,20年后的数据和1949年比,那和建国前对比就更为悬殊了。
其二是建国后的新建工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,是由中国人自己主导的,和伪满时期技术都掌握在日本人炒股的杠杆怎么算,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全部都是日本人有着完全本质上的不同。